【杏林寄語】善用醫健通 醫患攜手對抗心臟病

心臟病作為全球的頭號殺手1,亦在本港最常見致命疾病中居第三位2,實在不容忽視!許多人都以為心臟病殺人於無形,防不勝防,事實上,據一項國際研究指出,全球九成的突發性心臟病,都是由九個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導致,包括吸煙、飲酒過量、不良飲食習慣、缺乏運動、中央肥胖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血脂水平不理想及精神壓力3。只要能實踐健康生活習慣、定期檢測和管理健康,可有效預防心臟病。

陳志遠顧問醫生

本期【醫健通訊】邀請了曾在公立醫院任職十八載,至2021年初加入私營醫療市場的心臟科陳志遠顧問醫生,綜合他在公、私營醫院的診治經驗和心得,為大家分享醫生及病人可以如何善用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(醫健通)預防及治療心臟病。

持續記錄健康數據 醫患同步監測健康

香港人工作壓力大,長期缺乏睡眠和運動,加上高鹽高脂的飲食習慣,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。利用科技自主管理健康,有助及早察覺自己身體患病的徵兆。陳醫生指出:「大部份心臟病都是慢性病症,當血管隨年紀增長而收窄、栓塞或硬化,就會誘發心臟病。但有時患者會因病徵不明顯而有所忽略,錯過治療的黃金期。如果病人能培養習慣,長期使用醫健通eHealth手機程式(手機程式)記錄和監測血壓、血糖及體重等健康指數,不單可提醒自己奉行健康生活模式,預防心臟病;持續的健康數據更可生成圖表作比較,清晰反映健康狀況,一旦發現身體狀況異常,及早求醫,便可以避免病情惡化。」

長期記錄健康指數亦有助醫生斷症及建議治療方案。例如,醫生需要參考病人的血壓平均值,而病人量度血壓的時間亦會影響醫生的判斷。然而,「有不少病人口中的『高血壓』只是其中一次的數據,病人未能每天仔細記錄血壓及量度的時間,數據便未必足夠給予醫生作出個人化的治療建議。反觀手機程式內顯示的紀錄清晰詳盡,更備有其他增值功能,例如疫苗、藥物不良反應及敏感紀錄等,無疑對醫生為病人,特別是長者及其家人,作出診斷、講解療程、處方藥物及手術後評估等工作,尤有效益。」

締造公私營醫療及病患三贏局面

陳醫生指出,病人有時候會在公、私營醫院「兩邊走」,醫健通讓病歷及覆診紀錄互通,對患者和醫生均有好處。他解釋:「醫健通能儲存公私營醫院的報告,例如醫生診症時所需的血液報告,以提供病人的血脂、膽固醇、腎和肝功能等指數,病人無需重複抽血,節省病人和醫院的醫療成本,同時有助醫生更準確地處方藥物。」陳醫生亦表示,資料互通有助公、私營醫院合作,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及整體社會效益。

一般輪候公立醫院服務時間較長,手術後覆診可能需排期半年或以上,不少病人往公立醫院覆診前會先自行到私家醫院或診所檢查,私家醫生可以協助跟進病人手術後的身體狀況,調整藥物劑量、評估藥效和副作用,除了加快病人的康復進度,還可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,實行公私營服務分流。

互通放射圖像支援臨床決定

醫健通自2021年起互通放射圖像,對於需要時常處理複雜手術的陳醫生而言,此發展對診斷及治療心臟病尤其關鍵。「血管造影能反映冠狀動脈疾病的位置及嚴重程度,是醫生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資訊。未互通前,若果病人未有帶同公立醫院的血管造影片到私家醫院求醫,又沒有打算再次接受造影檢查,醫生便難以就病人的情況作出準確的臨床建議。」他解釋:「病人決定接受心臟手術前,往往會向不同醫生諮詢醫療意見,如配合圖像解說,醫生能更詳盡講解各種治療方案例如『通波仔』或『搭橋手術』的過程、風險及好處,增強病人對相關治療方案的信心,病人更易於理解自己的病情,再作出適合自己的決定。」

陳醫生期望醫健通能進一步普及化,更多私營醫護機構,包括醫院、診所及化驗所等,透過醫健通互通病人的紀錄,強化公私營醫療合作關係。此外,隨著手機程式推出更多元化的功能,讓醫護及市民都能更全面地管理健康。